正文:
“令”字在汉语中含义丰富,既可作动词表示“命令、使唤”,也可作名词指“法令、时节”,因此以“令”字为核心的四字成语广泛存在于中华语言文化之中。这些成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,也体现了古人对礼法、时序、人情等方面的深刻理解。本文将系统梳理包含“令”字的常见四字成语,解析其出处、含义及用法,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语言瑰宝。
我们来看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——“发号施令”。这个成语出自尚书·冏命:“发号施令,罔有不臧。”原意是指君主发布政令,指挥臣民。如今多用于形容掌握权力者指挥他人、下达指令的行为,有时带有贬义,暗示专断或独裁。“公司经理整天发号施令,却从不听取员工意见。”
另一个常见成语是“令人发指”,意为使人极度愤怒或震惊到头发竖立的地步。该成语源自庄子·盗跖:“闻则搤腕而拊心,令人发指。”常用来形容极其恶劣或令人愤慨的事物。如:“那起贪污案情节之恶劣,令人发指。”
“令行禁止”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军事类成语,出自荀子·议兵:“令行禁止,王者之师也。”意思是命令一经发出就必须执行,禁令一旦颁布就不得违犯,形容纪律严明、执行力强。现代多用于形容组织管理高效、制度执行到位。“一支军队若能做到令行禁止,必能战无不胜。”
再看“巧言令色”,出自论语·学而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这里的“令色”指讨好的表情,“巧言”则是花言巧语。整个成语批评那些用虚伪言语和谄媚表情取悦他人的行为,强调真诚的重要性。如今仍常用于批判虚伪做派。
“两全其美”虽不含“令”字,但与之相关的“令名”(好名声)概念常出现在成语中,如“令闻广誉”,意为美好的名声远播四方,多用于赞美德高望重之人。
还有“令人神往”,形容某事物极具吸引力,让人内心向往。“那片未开发的原始森林,令人神往。”此成语多用于文学描写,增强语言感染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“令人齿冷”,意思是指某人的言行卑劣无耻,使人感到羞耻甚至牙齿发凉。多用于谴责道德败坏之人,语气较重。
“令终有俶”出自诗经·大雅,意为善始善终,虽较为生僻,但在古文中用于赞美人品行端正、结局圆满。

含“令”字的四字成语涵盖政治、道德、情感等多个层面,既有历史厚重感,又具现实指导意义。掌握这些成语,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,更能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。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典故背景,理解其深层含义,灵活运用于写作与交流之中。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腾飞百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