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剧,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,被誉为“国粹”,其历史悠久、艺术精湛。京剧又叫什么剧呢?京剧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别称——“皮黄戏”。这个名称源于京剧音乐的主要声腔体系,即“西皮”和“二黄”两种主要唱腔的合称。西皮旋律明快、节奏鲜明,常用于表现激昂情绪;而二黄则曲调沉稳、婉转抒情,多用于表达哀怨或庄重之情。这两种声腔的融合构成了京剧音乐的核心,因此人们也习惯将京剧称为“皮黄戏”。
京剧在历史上还曾被称为“京戏”或“平剧”。“京戏”是“京剧”的口语化称呼,通俗易懂,广泛流传于民间;而“平剧”则是民国时期对京剧的正式称谓,因当时北京被称为“北平”,故称“平剧”,意为“北平之剧”。这一名称在20世纪上半叶尤为流行,尤其在华北地区和台湾地区仍有使用。
京剧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,是在徽剧、汉剧的基础上,吸收昆曲、秦腔等戏曲艺术精华,逐步发展而成的。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,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,开启了京剧形成的序幕。经过数十年的融合与创新,至道光、咸丰年间,京剧逐渐成型,并在宫廷与民间广泛传播。
京剧的艺术体系极为丰富,包括唱、念、做、打四大基本功,以及生、旦、净、丑四大行当。每位演员需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,才能掌握角色的神韵与技巧。其表演讲究程式化与象征性,如挥鞭代马、划桨示船,通过虚拟动作展现真实情境,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精神。
不仅如此,京剧的服饰华丽、脸谱独特,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。尤其是净角的脸谱,色彩斑斓、图案各异,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性格:红色象征忠勇,黑色代表刚直,白色暗示奸诈,黄色则显示凶狠。这些艺术元素共同构成了京剧独特的审美风格。
尽管现代娱乐形式多样,但京剧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,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地位。2006年,京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10年,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。

京剧不仅是一种戏剧形式,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。它又称“皮黄戏”“京戏”“平剧”,每一种称呼背后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。了解京剧的别称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门古老艺术的演变脉络与深厚底蕴。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腾飞百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