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零售行业,尤其是商超渠道合作中,“顺加”和“倒成品扣”是供应商与超市谈判时常见的两种定价与利润分配模式。理解这两种模式的运作机制,对于企业控制成本、提升利润空间、优化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。
所谓“顺加”,全称为“顺价加成”,是指商品从供应商到超市的定价过程中,按照一定的利润率逐级加价。供应商以10元供货,超市按20%的毛利率顺加后,零售价定为12.5元(计算方式:10 ÷ (1 - 20%) = 12.5)。这种模式下,超市的毛利率固定,售价随进价浮动,适用于标准化程度高、价格透明的商品,如日用品、粮油等。
顺加模式的优势在于价格体系清晰,便于管理和核算。供应商可预估终端售价,有利于市场定价策略的统一。由于利润基于进价比例,超市在采购低价商品时仍能保障合理毛利,激励其上架销售。但缺点也明显:若供应商提高供货价,零售价会自动上涨,可能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;超市缺乏降价促销的灵活性,容易导致动销不畅。
与之相对的是“倒扣”模式,即“倒扣返利”。在这种模式下,供应商先将商品以较低价格供给超市,约定一个较高的零售价,超市按实际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向供应商“倒扣”回款。商品零售价定为15元,超市销售后按15元的80%即12元结算给供应商,其余3元作为超市的收入。这3元中包含超市的毛利及可能的促销费用分摊。
倒扣模式的核心在于“卖多少扣多少”,超市承担库存和销售压力,而供应商通过高开票价预留利润空间。这种方式常见于新品推广、品牌议价能力强的品类,如饮料、乳制品、洗护用品等。对供应商而言,倒扣模式有助于快速铺货、抢占货架资源;对超市而言,则能降低前期采购成本,增强现金流。
倒扣模式也存在风险。供应商面临“高开低走”的税务合规问题,若处理不当可能涉及虚开发票;由于结算周期长、账期复杂,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较大。部分超市可能通过延长账期、附加费用(如堆头费、节庆费)等方式变相增加供应商负担,导致实际收益低于预期。
在实际谈判中,供应商需根据产品特性、市场竞争状况和自身议价能力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。对于成熟品类、价格敏感型商品,顺加模式更利于稳定价格体系;而对于需要大力推广的新品或知名品牌,倒扣模式更能激发超市积极性。
越来越多企业采用“混合模式”——基础供货用顺加,促销活动采用倒扣返利,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。无论哪种模式,关键在于明确合同条款、规范结算流程、加强财务对账,避免后期纠纷。
顺加与倒扣并非简单的定价技巧,而是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战略工具。深入理解其逻辑,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商超竞争中实现共赢。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腾飞百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