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哀民生之多艰”出自屈原的离骚,是千古传诵的名句,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忧愤。这句话的前一句是:“长太息以掩涕兮”,完整句式为: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”意思是:我长长地叹息,掩面流泪啊,哀叹百姓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困苦。
要真正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,我们首先要回到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。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,面对的是国家日益衰败、政治腐败、战乱频繁、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。作为一位忠臣与诗人,他不仅忧国忧民,更试图通过改革政治、施行仁政来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。他的理想最终未能实现,反而被奸臣排挤、流放,最终投江自尽,留下了千古悲歌。
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”这句诗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,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国家与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。“长太息”表现了他内心的沉重与悲愤;“掩涕”则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冲击力,展现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。“哀民生之多艰”则是整句诗的核心,体现了他对普通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。
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千古,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,更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——对弱者的同情、对不公的批判、对理想社会的追求。在现代社会,尽管时代已经变迁,但“哀民生之多艰”所表达的情感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无论是面对贫困、疾病、战争还是社会不公,我们仍需保有一颗同情之心,去关注、去改善普通人的生活。
这句话也提醒我们,作为一个社会人,应当具备责任感与使命感。屈原虽身陷困境,却始终不忘民生疾苦,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。在当今社会,无论是从政者、知识分子,还是普通公民,都应关注社会问题,关心人民生活,努力推动社会进步。
“哀民生之多艰”之前的那句“长太息以掩涕兮”,不仅是一句抒情之语,更是屈原忧国忧民精神的真实写照。它穿越千年历史,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,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,不忘关注社会、关爱他人。这种人文关怀与家国情怀,正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、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。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腾飞百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