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学上DIC是什么意思

腾飞百科 腾飞百科 2025-07-01 0 阅读 评论

在临床医学中,DIC是一个常见的缩写,全称为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”(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)。它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生理状态,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异常反应。DIC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,而是一种继发性的综合征,常见于多种重症疾病过程中。

一、DIC的基本概念

DIC是指由于某些基础疾病或病理因素引发体内凝血系统广泛激活,导致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,同时伴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,最终可能发展为出血倾向的一种综合征。其本质是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失衡,表现为先有高凝状态,随后进入低凝状态,严重时可危及生命。

二、DIC的病因

DIC的发生通常与以下几类疾病密切相关:

1. 感染性疾病:如败血症、重症肺炎、病毒感染(如埃博拉病毒、登革热)等;

2. 恶性肿瘤: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、胰腺癌等;

3. 产科并发症:如羊水栓塞、胎盘早剥、重度子痫前期等;

4. 创伤与大手术后:大面积烧伤、严重外伤等;

5. 其他疾病:如严重肝病、急性胰腺炎、溶血性贫血等。

三、DIC的发病机制

DIC的核心机制是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。当机体受到上述各种刺激时,组织因子释放入血,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,从而引发一系列凝血酶的生成。这些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,在微血管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,造成器官缺血和功能障碍。

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,加上纤溶系统的代偿性激活,导致出血风险增加。这种“越凝越多、越出越多”的恶性循环是DIC病情进展迅速、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。

四、DIC的临床表现

DIC的临床表现多样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医学上DIC是什么意思

- 出血倾向:皮肤瘀斑、鼻衄、牙龈出血、消化道出血、颅内出血等;

- 微循环障碍:休克、四肢厥冷、意识改变、肾功能不全等;

- 器官功能障碍:心、肺、肾、脑等多个器官受累;

- 实验室检查异常:血小板减少、凝血时间延长、纤维蛋白原降低、D-二聚体升高等。

五、DIC的诊断

DIC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。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(ISTH)制定了评分系统,用于辅助判断是否符合DIC标准,包括血小板计数、凝血酶原时间(PT)、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-二聚体四项指标。

六、DIC的治疗原则

DIC的治疗关键是积极处理原发病,同时根据病情阶段进行支持性治疗:

1. 控制原发病:如抗感染、清除坏死组织、终止妊娠等;

2. 替代治疗:对于出血明显的患者,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、血小板、冷沉淀等;

3. 抗凝治疗:部分早期高凝状态患者可考虑使用低分子肝素;

4. 监测和支持治疗:维持水电解质平衡、保护器官功能等。

DIC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,具有高度致死性。了解其病因、机制和临床特征,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。对于疑似DIC的患者,应尽早评估并启动综合治疗策略,以提高生存率,改善预后。
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腾飞百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