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中,有许多耳熟能详的诗句,它们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,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精神。“提携玉龙为君死”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,广为人知。你知道它的前一句是什么吗?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,并解析这两句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。
---
一、诗句出处及原文解读
“提携玉龙为君死”来自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作品雁门太守行。这首诗全文如下:
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
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
半卷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。
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
从全诗来看,雁门太守行描绘了一幅战地壮景,通过雄浑的语言和鲜明的画面感,表现了边塞将士在危急关头奋勇杀敌的精神风貌。而“提携玉龙为君死”的前一句正是“报君黄金台上意”。这两句紧密相连,表达了将士们为了报答君王的恩情,不惜牺牲生命、奋不顾身的决心。
二、“报君黄金台上意”的含义
要理解“报君黄金台上意”,我们首先需要了解“黄金台”的典故。据史书记载,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揽天下贤才,在蓟北建造了一座高台,并放置大量黄金以示诚意,这就是所谓的“黄金台”。后世常用“黄金台”象征礼贤下士、求才若渴的态度。“报君黄金台上意”中的“黄金台”,暗指君主对将士们的重视与厚待。
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,这里的“报君”不仅仅是简单的忠诚或效命,更包含了一种感恩图报的情感。将士们之所以愿意“提携玉龙为君死”,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君王的关怀和信任,从而激发出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。
三、“提携玉龙为君死”的深层意义
“提携玉龙为君死”中的“玉龙”通常被解释为宝剑。古人常以“龙”比喻武器之锋利,如“干将莫邪”等传说中的神兵利器。“提携玉龙”即意味着手握宝剑,随时准备冲锋陷阵。“为君死”则进一步强调了忠义之心——为了国家和君王,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“为君死”的思想并非单纯的奴役意识,而是建立在儒家伦理体系下的家国情怀之上。在古代中国,君臣关系被视为一种契约式的道德纽带,君主需仁爱治国,而臣子则应尽忠职守。当两者达成和谐统一时,便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,使人们甘愿为共同的理想奋斗甚至牺牲。
四、诗歌的艺术特色
李贺被誉为“诗鬼”,他的作品以奇特的想象、瑰丽的辞藻著称。在这首雁门太守行中,他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,成功营造出一幅悲壮激昂的战争画卷。“黑云压城城欲摧”一句,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敌军的强大攻势;“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”则通过对色彩的巧妙运用,渲染了战场上的肃杀气氛。
李贺还善于借助历史典故来增强诗歌的思想深度。“黄金台”这一意象的引入,使得整首诗超越了单纯的叙事层面,升华为一种关于忠诚、责任和荣誉的价值观表达。这也正是雁门太守行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五、
“提携玉龙为君死”的前一句是“报君黄金台上意”。这两句诗相辅相成,既体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,又折射出中国古代特有的家国观念和文化精神。在今天看来,虽然时代背景已大不相同,但这些诗句所传递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,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。
无论是作为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,当我们再次吟诵“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”时,不妨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,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力量与感动。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腾飞百科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